再看“香港豪门离婚案”论中港两地婚姻财产制度之法律差异 - 经典案例 - 深圳最好的离婚纠纷律师
法律咨询热线: 13510726181 13823139735
发布时间:2025年3月26日

   【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到来,豪门、明星们的私生活常常无处遁形,他们的情感、婚姻甚至遗产继承等问题,极易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申茵律师团主要执业的深圳地区,因为毗邻香港,近些年接受了许多涉港案件的咨询及委托。近日团队组织案例研讨会,就2008年至2011年期间在香港发生的一起豪门离婚案,探讨和对比了两地婚姻家事法律程序的迥异,律师们各抒己见,感触颇深。


该案诉争标的额达65亿港元,涉及香港、英国等地多项财产,因为有富二代与俏佳人撕毁婚前协议,婚后反目成仇等狗血剧情加持,这起豪门离婚案在当年闹得满城风雨,最终以女主角分得4.1亿港元资产落幕。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申茵律师团以案说法,简析内地与香港两地婚姻财产制度之法律差异

【爱情故事】

据媒体报导,该案的男主角李建勤,系香港恒丰酒店创始人李文华儿子李德义的私生子李德义从小颇有经商天赋除香港资产颇丰外,在英国也积累了大量土地房产豪车公寓大楼商铺等各类资产英媒称为“买下半个英国的男人”英国王室以外最大的私人地主李德义非常宠爱李建勤李建勤从小过极度奢华生活为了培养儿子李德义更是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剑桥大学进修。进修期间,李建勤遇到了女主角——出生法律世家、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曾昭颖抱美人归,李建勤苦四年直到学霸曾昭颖完成学业便立马求婚才子佳人喜结良缘,一时传为佳话


 李建勤            曾昭颖


本文讨论的香港豪门离婚案法官最终裁决由于李建勤夫妇离婚前的生活水平,仅次于以美金计的亿万富豪生活,所以曾昭颖离婚后应继续在香港及伦敦享有自住物业、私家车以及在香港买入游艇俱乐部会籍

情归情,钱归钱,精明的企业家总是能未雨绸缪。为保护家族财产,李德义李建勤与曾昭颖签订一份婚前协议。本以为防火墙成功设立,不料李建勤偷偷瞒着父亲撤销了婚前协议很快这段看似美好的婚姻,却因曾昭颖的怀孕戛然而止,在“豪门圈”,被迫奉子成婚的不少,但是有了孩子反而分道扬镳的,还真是少见最终曾昭颖毅然将孩子生下来并且果断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要求获得55亿港元资产 

经过长达三年拉锯战,2011年12月底这场轰动一时的香港豪门离婚案一审宣判一审法官判令截至2011年3月双方的婚姻财产合计65.05亿其中李建勤占64.26亿曾昭颖占7900万港元。考虑到二人对婚姻贡献相同,李建勤需向曾昭颖支付五分之一的财产最终曾昭颖获得12.22亿港元资产

一审判决后,双方不服均提起上诉,上诉庭最终改判曾昭颖获得4.1亿港元资产。

众所周知依据我国内地相关法律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双方共同所有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为何此案在香港法庭审理,没有平均分割家庭资产?为何上诉庭要改判?与内地只有一河隔的香港究竟实施什么样的婚姻财产制度,与内地婚姻法律制度有何不同?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入下面的法律分析。

律师分析

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婚姻财产制度规定 

婚姻财产制度又称夫妻财产制是指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婚姻财产制在各国有法定财产制和协定财产制之分,法定财产制又可分为共同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其中共同财产制是指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除双方另有约定外,均为夫妻共同所有对共同所有的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如中国法国和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多数采用共同财产制;而分别财产制是指夫妻双方婚前以及婚后各自拥有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如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英美法系国家则采用该种财产制度

内地夫妻共同财产制

我国内地主要采用共同财产制作为法定财产制,以约定财产制为补充。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通常情况下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所得或者双方共同所得财产均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但属于夫妻一方特有财产或者约定分别所有的财产除外,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均享有平等的处理权。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夫妻双方可以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的所有权归属管理处分收益以及对第三人债务的清偿等事项甚至对于婚前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作出书面约定,从而排除或部分排除夫妻共同财产适用。夫妻双方对于婚内与婚前取得的财产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则可根据财产的取得时间性质用途以及登记情况等因素来综合考虑财产的归属婚前财产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

财产专用的生活用品或者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其他婚内所得财产应被认定为夫妻双方共有财产

(二)香港地区夫妻分别财产制

由于香港沿袭英国的婚姻家庭法香港的家事法中并没有“夫妻共同财产”这一法律概念而现行法例亦无明确表达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财产归各自所有但根据香港立法精神现行法例适用及司法实践均可体现出香港地区主要采用夫妻分别财产制即夫妻双方婚前及婚后取得的财产原则上归双方各自所有

根据香港法例第182章《已婚者地位条例》第3条已婚女性的能力、第4条已婚女性的财产规定,若夫妻间未作特别约定,则婚后双方所得财产均为分别所有,一方的财产不因配偶身份而当然地成为另一方的共同财产双方各自独立享有财产权;此外根据第10“免除丈夫负起妻子在侵权行为、合约、债务及义务上的责任”规定夫妻双方婚内亦不存在需共同承担债务之责任即婚后夫妻双方各自独立承担各自的债务任何一方不因配偶身份而需对另一方婚前或婚后所犯的侵权行为、合约、所负债务或义务而承担责任,或者因前述情形而被起诉或成为法律程序的一方

二、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离婚财产分配对比

(一)内地离婚财产分配的流程和原则

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可知,在我国内地夫妻双方离婚时,首先可选择协商解决财产分割问题;无法协商的可以起诉至法院,法院会先区分婚前婚后财产,在分割婚后共有财产时,原则是均分,但会酌情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

(二)香港离婚财产分配的流程和原则

由于香港地区采用夫妻分别财产制为主夫妻共同财产一说,按理说离婚时夫妻双方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为何本案女主角曾昭颖最终却成功分得4亿多港元财产呢?究竟香港地区采用的夫妻分别财产制度是否绝对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香港地区实行的夫妻分别财产制看似离婚时各自名下财产归各自所有,但实践中情况不同处理结果可能不同。首先,香港法律允许夫妻双方在离婚时就经济事务达成共识,无法达成分割共识此时才借助香港法庭来处理财产香港法庭处理离婚财产并非采取各自名下财产归各自“一刀切”式的分割方法,而是要先确定婚姻财产总值,并考虑双方的贡献、子女抚养、赡养等各项因素,综合判决,具体的流程及分割原则如下

1、确定夫妻双方所有婚姻财产的总值

在离婚程序上,香港与内地非常显著区别在香港地区夫妻离婚时双方都有义务要主动地向香港法庭披露财产,且必须坦诚披露所有资产,让法庭能够确认双方所有婚姻财产的总值,即家庭总资产组合。如故意隐瞒或误报,可能会被视为妨碍司法公正及作虚假陈述并触犯相关法例虚报的惩罚较重,且执行较严

在内地对于涉及财产分割问题的离婚纠纷案件则由人民法院主动向当事人送达《家事案件当事人财产申报表》要求夫妻双方在限定期限届满前全面、准确地如实披露及申报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有关状况,如拒不申报瞒报,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可依法对其少分或者不分虚报的惩罚较轻,且司法实践中有时落实的并不是很到位

前述香港豪门离婚案中,香港法庭最终认定,截至2011年3月李建勤持有的资产64.26亿港元,曾昭颖持有资产7900万港元双方的婚姻财产总值合计65.05亿港元对于像李建勤这样的富豪,即便名下资产远超过妻子,也依然要如实申报。

2、评估夫妻双方各自的经济需求

   当夫妻双方所有婚姻财产的总值得到确认后此时法庭会开始考虑并评估夫妻双方各自的经济需求这也是离婚分配资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若在满足夫妻双方各自的经济需求后已无剩余资金,或者夫妻双方合计的婚姻财产总值不足以应付离婚后双方各自的经济需求,则香港法庭不会考虑分配家庭资产,而根据实际情况和其他综合因素进行考量,要求其中一方向另一方支付适当的配偶赡养费。若在满足夫妻双方各自的经济需求后仍有剩余资金此时法庭才会正式进入到分配家庭资产的环节。

而在内地只要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则人民法院将围绕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依法进行审理无需经过评估经济需求的前置程序



本案中,曾昭颖曾向法庭罗列出离婚后她与女儿生活所需的费用清单,共计54亿港元当然,法庭会根据实际情况和证据进一步判断离婚后曾昭颖及女儿的实际经济需求,这也是香港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需要着重向法庭陈述及举证的部分,双方律师的专业性、案例检索能力及收集证据的功底在这一环节将得到巨大考验。在一审法院已经查实李建勤曾昭颖两人的婚姻财产总值合计已高达65.05亿港元的基础上,即便按照曾昭颖主张的金额,扣除曾昭颖及女儿往后的经济需求后仍有剩余资金因此本案,香港法庭正式进入到分配家庭资产的法律环节。


3、家庭资产分配的综合考量因素

1离婚财产分配原则

2010年前香港地区并无明确法例要求离婚时必须平均分割家庭财产而对于离婚夫妻双方的财产分配则一直采用“合理需要”原则1990年的C v C[1990]2HKLR183香港地区首件关于离婚财产分配的“巨额案件”上诉法庭在该案参考英国判例,确立了合理需要原则即根据《婚姻法律程序与财产条例》第7条规定,法庭在判决离婚或其他有关的婚姻的判令或之后作出关于经济给养时应当考虑多个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双方拥有的或未来可能拥有的收入、谋生能力、财产及其他经济来源;双方各自面对或未来可能面对的经济需要或负担;婚姻关系破裂前的生活水平等等,衡量双方的经济来源,然后评估妻子的“合理需要”以裁定妻子应得的款项也即“合理需要”原则要求法庭在对资产进行分配时要考虑并照顾到妻子的实际合理需求及计算出合理需要所对应的金额。

直到2010DD v LKW一案中,法院最终裁定将双方共同资产的二分之一分给妻子终审法院重申当年C v C案确立的“合理需要”原则适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同时对该案把贡献局限于经济方面的贡献提出异议,认为按照“合理需要”原则分配婚姻财产已不合时宜,也无法反映如今香港夫妻之间的基本公平观念。这一裁决最终确定了香港离婚分配财产的原则——公平分配”原则该案也成为往后法庭在处理离婚夫妻财产分配事宜时的参考判例

2010DD v LKW案的法官也为香港地区离婚资产的分配作出具体指引对于离婚资产的处理可大致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确认双方所有婚姻财产的总值;

第二,评估双方各自的经济需求

第三,决定是否适用公平分配原则;

第四,考量是否有充足理由或者因素可偏离50/50平均分配原则

第五,决定离婚财产分配结果

2何为“公平分配”原则

公平分配原则是指香港法庭以“50/50”的平分原则作为离婚财产的分配起点但该原则不具有强制性甚至法庭还会充分考虑子女利益,并结合考虑其他因素,判定夫妻双方从家庭总资产组合中各自应分得财产的实际比例,以达到公正。

由于香港法庭享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在处理离婚财产分配和赡养费给付通常会根据香港法例第192章《婚姻法律程序与财产条例》第7条规定,例如双方各自的财产、收入、谋生能力、未来可见收入及经济来源,双方的经济需要、负担和责任,婚姻破裂前的生活水平;双方各自对家庭作出的贡献等各种因素来综合考虑決定适合财产分配命令





截至2011年3月,李建勤的资产净值64.26亿元,曾昭颖7900万元,两人合共65.05亿元。原审法官认为若以“合理需要”原则来分配资产则在扣除曾昭颖自身的7900万,李建勤仅须向曾昭颖支付4.4亿港元,但由于夫妇二人对家庭经济贡献是平均的,所以本案更适合采用“公平分配”原则,而非“合理需要”原则

3公平分配”原则并非绝对

    按理说以公平分配原则来分配离婚财产,曾昭颖至少也能分走对方一半的财产为何最后原审法院认定曾昭颖分得12亿港元上诉庭改判曾昭颖分得4.1亿元?

由于公平分配原则不具有强制性且法官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家庭总资产满足夫妻双方各自经济需求且有剩余的前提之下,法庭通常以公平分配原则来分配资产,但这并非绝对的若有充分的理由能够说服法庭对资产不作平均分割,例如财产来源可成为不进行平均分配的重要考量因素则法庭仍可作出偏离50/50平均分配的决定

本案原审法官采纳李氏父子律师的主张如果没有父亲李德义的贡献,李建勤根本一无所有说明李建勤自身拥有的财产大部分来源于其父亲也正因这个理由成功说服让原审法官偏离平均分配综合考虑李德义贡献大,最终原审法官判令曾昭颖可从家庭总资产中分得20%,即13.01亿元,另减去其自身持有的7900万元,最终李建勤须向前妻曾昭颖支付共计12.22亿元。

上诉庭法官则进一步对家庭资产的来源进行了查明,推翻了原审法官认为日本业务属于儿子李建勤的决定,裁定该业务全属父亲李德义所有。判词指原审法官忽视了李德义当初设立以1元回购资产、要求曾昭颖签订婚前协议、特别条款,以及成立日本业务的原意就是防止外人“分身家”,根本并非资产馈赠,亦未有考虑到二人离婚,相当可能导致李德义利用协议条款下的权力收回资产。

上诉庭法官认为未有足够证据提示,李德义会在将来放弃日本业务,儿子夫妇二人只是替李打理日本业务,来换取高质量的生活,因此裁定日本资产不属儿子所拥有,不应列入计算赡养费金额当中。

上诉庭法官发现如扣除了日本业务资产,儿子李建勤身家将会“大缩水”,虽不足以支付原审法官裁定曾昭颖的基本生活开支5.2亿,但仍裁定赡养费应以5.2亿开始计算,扣除原审和上诉庭法官估计曾昭颖所拥有的资产8200万,以及早前官司所获讼费3000万,最后总数为4.1亿。

 

律师结语

香港地区的夫妻财产制度并非简单的分别财产制,对夫妻婚姻总资产进行分配时,法官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但仍需根据《婚姻法律程序与财产条例》的规定综合考量夫妻双方的经济能力、经济需要、家庭生活子女抚养等多重因素,以作出适当的资产分配结果申茵律师团扎根深圳十多年,与香港律师同仁协同合作,处理了很多涉港婚姻家事及继承案件,特此提醒:无论是在实行夫妻分别财产制的香港还是实行夫妻共同财产制的内地,若贡献较大一方若想避免离婚时按照公平分配原则被分走过半甚至更多身家带来超出预期外的不利结果建议夫妻双方经友好协商可采取订立婚前协议、设立信托等方式,将各自的婚前财产与婚后二人共同拥有的财产分开才能避免家庭财产或者个人财产因婚而遭受重击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