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中关于夫妻财产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双方有明确的约定。司法实践中,判定房产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还是夫妻个人财产,主要从资金来源、用途、登记方式、明确约定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婚后一方用“个人财产”购置房产,这种情况视为出资方婚前财产的转化,所购房产依旧属于该方的个人财产。但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会让该房产成为或者部分成为夫妻共同财产。
1、存在夫妻共同还贷的情况
如果一方婚后以个人财产付首付购置房产,但贷款由双方共同偿还,那么夫妻共同还贷的部分,可能会被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2、婚后进行重大修缮或扩建
如果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对该房屋进行修缮或扩建,装修或扩建部分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3、产权登记的方式
如果婚后一方用个人财产购置房产,但却登记在夫妻双方名下,那么很有可能会被认定为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部分赠与,将来在离婚的时候该房产可能也会被列入分配的财产范围。
4、明确约定
如果婚后一方用个人财产全额出资购置房产,但双方以协议的方式对该房产进行了约定,如:约定该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并办理了产权过户或公证手续,那么该房产应当认定为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如果没有办理产权过户或公证手续,则权利人一方可以撤销赠与,该房产依然属于个人财产。
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证明出资款是婚前个人财产呢?如果夫妻之间不存在婚前财产协议或者婚内财产协议,结婚后,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往往很容易随着共同生活而产生混同,这个时候,出资款的来源就很难认定了。
且实践中,很多当事人把婚后个人的收入认为是个人财产,这是错误的理解,法律上认为前述收入是夫妻共有。因此在判断婚后所购房产是否属于个人财产问题上,一定要结合银行流水、双方收入情况、婚前婚后财产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具体问题可描述细节情况私信或电话咨询。